Tagged

红楼梦

A collection of 10 posts

红楼梦

自谈红楼第九回

恋风流情友入家塾 起嫌疑顽童闹学堂  贾宝玉是不是 guy? 从第九回的内容来看,贾宝玉对秦钟有超越朋友的感情是铁锤落实了。But,这在当时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,或者说这在十几岁的年轻小孩群体之中,都没有什么特别之处。另外薛家大哥在这方面无疑又独领风骚,那边欺负了香菱,这边感觉班上长得稍微好看点的,都可以在十年之后跳出来告薛潘大爷性侵,所谓「龙阳」之兴,倒也别样香艳。 曹雪芹老师伟大之处就是写出了其他人不敢,不愿,不能写的东西。不管时开放还是封闭的时代,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,不管是男还是女,十几岁的青年,对性应该都是模糊的吧;特别是有些国家在这方面的教育一直都非常落后,什么事情都扭扭捏捏,别说那个时候了,现在的小孩,怕是也没什么正规的性教育。70,80一代都是苍老师教育下的一代,而现在的90,00后,都是草榴,91 教育下的一代。因此根据贾宝玉和秦钟私下里的一些摸摸搞搞就论断贾宝玉是 guy,明显过于武断。女生我是不清楚,男生在十几岁的年龄,对异性其实是排斥的,或者说是小心翼翼的,反而是同性之间比较放得开,比较彼此的阳物,甚至抚摸,比赛谁射得远,在文学和影视作品中都是常见的场景,

红楼梦

自谈红楼第八回

 第八回最大的重头戏当然是贾宝玉和薛宝钗的「金玉良缘」。贾宝玉是真玉,薛宝钗是不是真金?一直都有争议。按说薛宝钗是进京来选妃的,但显然也做好了二手准备,在这个阶段,贾宝玉也就是个备胎。 这回有趣的事情就是看三个小年轻耍心眼儿,这十二三岁的林黛玉说话,可真是绵里藏针,弯酸得要紧,可不是后面一副凄苦的形象。不只是对下人,对薛宝钗,甚至对贾宝玉都是如此,确实是大富人家,娇惯惯了,只是这样怕是也得罪了不少人,后面的境遇这么悲惨,自己怕是也要承担些责任。而薛宝钗则是不一样,她是理性的代名词,更重要的是,她会装傻。 在这一回我们终于知道贾宝玉含着出生的那块玉张什么样子了:「大如雀卵,灿若明霞,莹润如酥,五色花纹缠护」。  这是正面,「莫失莫忘,仙寿恒昌」  这是反面,「一除邪祟二疗冤疾三知祸福」 自我感觉上面的文字未免稍微俗了一点,和现在周大福的长命百岁锁好像也没有太大的区别,人终究是一副臭皮囊,再好的玉在尘世间呆得太久,也就失去了作用,保佑不了主人的了。至于薛宝钗的金锁,正面是「不离不弃」,反面是「芳龄永继」,正好和前面的宝玉对上,真正也是天注定的「金玉良缘」

红楼梦

自谈红楼第七回

送宫花贾琏戏熙凤 宁国府宝玉会秦钟 以前就讲过,曹雪芹老师是玩标题党的高手,此回又是一例。骇人听闻的「贾琏戏熙凤」实际上在本回中只有寥寥数语,并无过多描述,不过贾琏和王熙凤怎么开心倒是都无所谓,别人新婚燕尔两个年轻人,中午欢喜一下,有什么关系?不过奇怪的是平儿在里面干嘛,想起来倒是香艳得很。 作者写贾宝玉和秦钟见面,花了不少笔墨。这秦钟号称红楼金城武,把贾宝玉都比成了「泥猪癞狗子」,可见得是多帅。 有好事者说这里暗藏了贾宝玉的同性恋心里,我个人并不是太认可。自古人以类聚,物以群分;长得漂亮的自然喜欢长得漂亮的,成绩好的也更喜欢和成绩好的一起玩耍,这没什么好稀奇,把少年时代简单的男男友谊粗暴贴上同性恋的标签,明显有些哗众取宠。 这一回的主线是一个管家给各个姑娘送纱花,非常平淡和无聊的一件事,可曹雪芹老师又一次给大家展示了大师是如何描写无聊的。就像有分镜头一样,在简单的几个场景之后,众多姑娘的性格就在这么一件事情中呈现出来,具体的自不多言,也妙不可言,书中自有真相。 本回的戏剧性出在结尾处,因为焦大这么一号人物。焦大的语言和刘姥姥一样,是下人的语言,这也是曹雪芹的强项,他能自由的在两种语言风格之中切换,没有任何的不适。这焦大一句「爬灰的爬灰,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」,宁荣两府苦心营造的道德牌坊顿时崩塌;

红楼梦

自谈红楼第六回

贾宝玉初试云雨情 刘老老一进荣国府  这一回的开头接上章,完全是前一回的内容,不知道作者为什么要这么设计,挪到这一回来写,看来曹雪芹老师早就懂得标题党的玩法。 搞定袭人 贾宝玉前一回在警幻仙姑(实际就是秦可卿)第一次梦遗,回手就在袭人身上到了三垒,这当然不奇怪,十几岁在古代已经是合适的年龄,奇怪的是以后怎么可能控制得住?十二三岁的年纪初尝云雨,周围又都是一群年轻貌美的小女孩,要忍住怎么可能,更奇怪的是贾宝玉怎么做的避孕工作,莫非有高人?当然如果照这个路数写下去就要成金瓶梅了。 刘姥姥出场 第六回有个重要的事儿是刘姥姥登场。我同意蒋勋老师讲的,丑角往往是文艺作品里的救赎,古往今来,古今中外,这样的文学形象数不胜数,比如名字爆长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老师所著的《白痴》,就是一部这样的典型之作。事实上刘姥姥一家也确实是贾家的救赎,当然这是后面的故事,在这里按下不表。 曹雪芹历害之处是他用了很多低俗的口语来写刘姥姥的语言,一下就让刘姥姥的形象无比生动活泼,与大观园的所有其他人形成一道天然的屏障。也正是这个强烈反差的艺术形象让大观园有了一种特别的生气,就像是蛋炒饭配的泡菜,一切皆从此与众不同。 刘姥姥这一进大观园运气相当的好,但凡中间哪一个环节出点问题也就见不到凤姐儿,当然最后收获也不错,20两银子在那个时候对普通人家可不是一笔小数目;可如果放长远来看,这恐怕更是贾家、是王𤋮凤运气足够好。所以,此一时彼一时,

红楼梦

自谈红楼第五回

游幻境指迷十二钗 饮仙醪曲演红楼梦  这第五回是前面亦真亦幻内容的一个总结,也实在是需要一读再读的一回。里面所包含的信息量非常之大,一时半会儿很难理解完。红学家们也都很喜欢,毕竟里面有些藏语还未完全解开,比如最著名的那句「一从二令三人木」,如果能解释明白,就是名垂千古。我自己估妄简单总结了一下,第五回主要包含三部分内容: 秦可卿出场 在现在流传的版本中,秦可卿是病死的 ,但在曹雪芹最早的真实版本之中,秦可卿是上吊自杀而死,具体原因在这里就不细说,可自行搜索,只能说作者实在是太大胆,这种内容也感谢,但是会不会也是为了找噱头吸引观众呢?刘心武老师好像对秦可卿的故事特别感兴趣,还有专门的著作,有机会可以拿来一看。 秦姑娘的身世也很让红学家们着迷,也有很多解释,有兴趣的可以去延生阅读,但可以公认的是,秦可卿是个超级大美女,很有可能是《红楼梦》排名 No.1 的选手,可惜红颜祸水,长得漂亮自然是非就多,只是没想到啊没想到,漂亮到一定程度要承担的风险是如此之高。 贾宝玉的第一次性经验 秦可卿当时是 16,17岁,贾宝玉年龄比她更小,但按照辈分来却比她大一辈。 第五回开篇就是贾宝玉喝晕了酒要到她闺房去睡觉,你可以脑补一下一个

红楼梦

自谈红楼第四回

薄命女偏逢薄命郎 葫芦僧乱判葫芦案  课本里的《红楼梦》 第四回基本上就是官场现形记,可悲的这却是《红楼梦》唯一进入中学课本的一回,这八成和毛老人家有一定关系,具体的就不细说了,各位有兴趣可以去自行查找这段历史。 如果我们设想一下,进入初中课本的是第五回,所噶,那《红楼梦》的阅读人数怕是要涨一倍(销量倒是不会太涨,毕竟家家户户都有了)。进入课本里的《红楼梦》受的冤枉唯一能相提并论的怕是只有「鲁迅」两个字了,真是毁人不倦!不知道因为这个原因多少人错过了第五回的梦虚幻境,可悲可叹可怜。 第四回的官司放在当下也是司空见惯之事,毫无特别之处,生活在这个国度,不懂那般的人情世故怕反倒是另外一种异类了,可这算不算是一种犬儒主义呢?倒是那个纳言的「门子」以本回最佳配角的面目出现增添了几分乐趣,配角出彩本身也是《红楼梦》的一种风格,用栩栩如生来形容一点都不过分吧,特别的视像化。 奢侈腐败的旧社会 本回中描写四大家族的几句话被后世反反复复的念叨,各位客官先请细看: 贾不假,白玉为堂金作马。 阿房宫,三百里,住不下金陵一个史。 东海缺少白玉床,龙王来请金陵王。

红楼梦

自谈红楼第三回

贾雨村夤缘复旧职 林黛玉抛父进京都  红楼梦其实是青春文学 红楼梦本质上讲述的是少男少女的情爱故事。林黛玉进荣国府的时候才6岁(她是正月初六进的荣国府,进去之后,就再也没能出来),而表哥贾宝玉也只有十来岁,超级大管家王熙凤事实上也就大一点,不会超过 20 岁。一堆情窦初开的小年轻聚在一起,不谈恋爱难道谈政治? 第三回的重头戏贾林两人的第一次见面也并没有什么石破天惊,天雷地火,小孩嘛,哪有那么多的花花肠子,只是简单的呼应了一下前世今生的故事而已。 从《红楼梦》可以看出,那个时代女孩读书是不受什么重视的,比如王熙凤就是个文盲,另外从丫鬟的名字可以看出史老太太文化素养也不高,这个应该是和荣宁二国公皆是武将出生有一定关系,所以林黛玉到了贾府也没去上学读书什么的。从曹雪芹在第二回谈到的薛涛和卓文君来看,他对女人的欣赏非常有品味(恰好这两人和成都也都有关系),《红楼梦》把女性当作主角是反当时传统的,他对里面的女性角色都充满了爱和同情,希望女孩能够活出更多的自我,可惜最后又都没有给那些女孩一个好的归宿,估计这就是宿命吧。 王熙凤出场 这一回引入了王熙凤出场,这场戏也是红楼梦中特别经典的几场戏之一。 曹雪芹花了很多笔墨来描写王熙凤的穿着,外貌,形态,性格。我小时候看《薛家将》,《杨家将》之类的章回小说,在某个武将出场之时,都会花很大的笔墨来描写穿着,

红楼梦

自谈红楼第二回

贾夫人仙逝扬州城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  第二回讲了啥 多读几遍第一回最最重要的「好了歌」,就不用去参拜各种朝阳区仁波切了。 第二回其实就讲了两件事,一件是通过贾雨村进京赶考之后的经历扯出林黛玉,另一件则是通过冷子兴之口描绘出宁荣二府的盛况扯出贾宝玉。 贾雨村这厮不管从那个角度看,都还算是个人物。第一回讲到丫拿了甄士隐几万块赞助费,进京科举,中了进士分配工作当上了县太爷。可惜关系没处理好,被整革职,心态倒是不错,云游四方又当上了林黛玉的家庭教师。要说这林黛玉的老爸林如海是相当厉害,典型的富二代学霸,又位居巡盐御史高位(古代管盐就是垄断型行业)。贾雨村傍上这条大腿,也怪不得日后发达,当然前提还是自己不能太挫。 冷子兴就是贾雨村在京城的一个朋友,干的是古董商。古时候古董商是最知道大富之家真实情况的,就像现在的银行才知道谁是真正有钱的谁是外强中干,具体原因你稍微动动脑筋就能明白。曹雪芹在第二回就借冷子兴之口说出宁荣二府是「百足之虫死而不僵」,也是为日后宁荣二府的衰败埋下了伏笔。 简单的人物结构 我看小说,最怕的就是人物众多记不清楚名字和相互之间的关系,特别是南美文学,名字又长,特别麻烦,多罗雷斯·恩加尔纳西翁·德尔·圣迪西莫·萨哥拉蒙多·埃斯杜比尼昂·奥塔瓦罗,这是我正在阅读的《读爱情故事的老人》里的一个人物,你们体验一下吧。

红楼梦

自谈红楼第一回

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 第一回并不仅仅只是开篇 第一回是所有章回里面非常非常重要的一回。 曹雪芹说自己「批阅十载,增删五次」,特别因为后几十回的遗失,《红楼梦》又是一个讲轮回的故事,所以这第一章的重要性就变得尤其重要。后人只能从这第一回中去猜测最终的结局,看透看懂这一章,再去看看小人书(暴漏年龄了,别人现在叫做漫画)或者连续剧,听听人生导师贩卖的什么「三十分钟带你看完四大名著」,也就基本可以冒充红学专家发发朋友圈了。 《红楼梦》里的隐喻 曹老师对玩文字隐喻游戏的痴迷倒是一点也不避讳,一开篇就点出了贾雨村和甄士隐的出处,正所谓「真事已然隐去,村言全为假语」。后文中的类似玩法很多,比如「英莲」对「应怜」,「霍起」对「祸起」,「封肃」对「风俗」等等。用谐音梗来给人物取名字会显得有趣,会让读者会心一笑,显得高级和暗示共鸣,红楼梦里人物众多,一大堆配角的名字基本上都隐含了什么意思在里面,所以看的时候千万别一目十行给错过了,这本身就是看《红楼梦》的一大乐趣。 《红楼梦》的情色

红楼梦

自谈红楼(开篇)

 先说说版本。 我先主要读的是《红楼梦:俞平伯评点》版(亚马逊上有Kindle版,15块钱不到),参考了《红楼梦:王蒙评点》和台湾学者蒋勋(《蒋勋说红楼梦》,有 Kindle 版,有音频),三联记者孟静对红楼梦的理解(有音频)。后来台湾白先勇先生又出了一本《白先勇细说红楼梦》,他主要推荐的是《红楼梦》(程乙本校注版)。所以看一章我要看不同版本的三遍,听各种音频加起来怎么也有两个多小时,不过我倒也不急,本来就是私人的事情,自得其乐即可。 其实真要读,读现在的通行版本也就可以了,俞平伯的点评版主要是说明了历来比如什么甲戌本,已卯本,庚辰本,甲辰本,程甲本的一些改动,尽量的说明了曹老师最初原版有可能的状态,虽说有些地方改动其实挺大,但对情节的整体性影响也有限,如果不是写毕业论文,就没必要寻根问底了。我写的内容也都是我自己的理解,就是个简单的读书笔记,很多地方自然也不一定正确,各位姑妄看之,以博一笑吧! 为什么这么多版本? 《红楼梦》其实几乎重来没有定稿过,最早的流传靠的就是手抄本传来传去。手抄本最大的危害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