簡單說說我的聽音設備
無損音樂

- 耳塞:我用的是飛朵的 A83,圈鐵,更換了一根 3.5mm 的通話線。
飛朵是國產品牌,我是前幾年有天晚上睡不著覺,在微博上看到楊樾老師的推薦買的。簡單說下,耳塞的技術分為動圈,動鐵兩種。動圈的好處是低頻相對更自然,感染力更好;動鐵的好處是中高頻解析和精細度更好。用人話來說就是如果你要聽所謂王菲,梁靜茹,Celine Dion 什麼的天籟之音,就要盡量上動鐵,如果就是動次動次一下,「我吃火鍋你吃火鍋底料」,那動圈就足夠了。而所謂圈鐵,就是動圈和動鐵同時上,但這又不是簡單的 1+1>2,因為使用兩種單元技術上更就複雜,存在兩種單元銜接的問題,需要有更厲害的技術才能讓兩個單元的切換更自然,這方面的王者當然是 AKG 的 K3003。
這裡有一篇對 A83 相對詳細的評測,如果有興趣可以看看。
好處不用多說了,好的耳塞就是用錢讓你能夠聽到音樂更多的細節,我主要接在下面介紹的 AK Jr 播放器上聽無損音樂,特別是古典音樂,可以稍微聽見更多的一些層次,而不是像廣州人煮粥,東北人亂燉,四川人火鍋,啥都混在一起。
- 播放設備:為了圖輕便,我用了大棒子廠 Iriver 的 Astell&Kern AK Jr。現在挺後悔的,應該為信仰充值,買 Sony 的。
我對播放器沒什麼研究,買的原因很簡單,能聽 Flac,同時又夠輕便。雖然用 iPhone 上的 VOX 也能聽無損,但導文件特別不方便,iTunes 因為版權的原因又不支持無損文件,而且畢竟不專業,不符合俺的人生原則,就是「讓專業的人來做專業的事」,又稱「怎麼複雜怎麼來」。
這一套系統最大的問題還是在耳塞上,戴久了耳朵不舒服。雖然 A83 相對已經是比較舒適的耳塞,但塞個硬邦邦的東西到身體裡面去,超過半個小時之後還是會不安逸,所以廣大男同胞多體諒女性吧,人家確實不容易。
通勤
通勤的特點就是要足夠方便,所以必須藍牙無線。

- Bose QC 35。
舒適度是足夠了,在這方面 Bose 遠超同類廠商,不要相信任何其他廠家的忽悠。QC 35 有個特別好的地方是可以同時連接多個藍牙設備,想聽哪個聽哪個,不用來回切換,這在辦公室特別有用,可以同時連在手機,電腦上。
在降噪方面,我對 QC 35 也沒什麼意見,戴上之後全世界就只剩你和你所播放的音樂,再也聽不見其他亂七八糟的聲音,這個真是只有聽過才能感受得到。有段時間我上下班差不多要在地鐵上花費一個多小時,還有幾次坐飛機小孩特別多,都是靠這個耳機救命。最近倒是用得比較少,主要原因是冬天來了要戴帽子,不能用耳機只能用耳塞,所以現在通勤都在用下面說的 AirPods。
- AirPods。
好處很簡單,就是方便,帶上就能聽,取下就暫停,這種方便也真是要用過才能體會得到,而且我所有的藍牙耳機都發生過想用的時候發現沒電了的悲劇,而 AirPods 牛逼的設計讓這事兒幾乎不可能發生。不好的地方也很明顯,就是醜,音質當然也非常的普通,就是聽個響吧。
跑步

為了不讓跑步太無聊,我幾乎把市面上所有適合跑步的耳機類型聽了個遍,最終的答案是幾乎都不會太舒服。
現在我用的是 AFTERSHOKZ 的 AS600TREKZ,這個的技術是骨傳導,意思是不用塞什麼到耳朵裡面去,所以相對好一點,但問題是為了穩定,就必須要把腦袋夾緊,時間長了也自然不舒服。我一般是長跑才用這個,5 KM 之內就用 AirPods 最簡單,我耳朵還好,據說有人跑著跑著會飛出去。
經常看到有人戴個頭戴式耳機在跑步,我也是服了,不嫌重也就算了,關鍵出了汗不舒服啊。
黑膠

- 唱機。我用的是現在火爆了的貓王收音機最初的眾籌項目:荒島唱機 VW01 。
外形復刻了 1955 年 Braun 品牌的第一台電唱機 G12。我當時對黑膠一無所知,正好看到樂童音樂上的這個眾籌項目,就入手了。其實從入門角度講現在有更多的選擇,黑膠現在已經在開始復興了,現在大陸很多歌手出專輯的時候都會去歐洲壓一張黑膠,現在也是大陸玩家收集黑膠最好的時機,哎,對我這樣的金牛座來說,都是把白花花的鈔票換成這些無用的塑料。
- 功放。我用的是 VP-16T 膽石混合型合併式功率放大器。
這玩意兒有個 nb 的地方是有初代 iPod/iPhone 30 針的接口,所以我可以直接把我的 iPod Classic 160G 直接兌上去用,但如果作為發燒級別來講嚴重能力不足,以後有機會還是學習下怎麼做膽機,自己 DIY 一台樂趣才真正夠大。
*書架箱
接黑膠系統的音箱我用的是英國的書架箱 AE 100i,很多年了。據說有次收廢品的到我家,就看起我這對音響了,再三詢問賣不賣,其實也就是個入門級別,勉強聽個響而已。
- 隨便聽聽。
我用的 Sonos 的 Playbase,這玩意兒很大一坨,長這個樣子:

Sonos 是現在幾乎可以說做得最好的智能音響系統,他和其他所有的藍牙音響不一樣,可以在自己的內置系統里添加各種各樣的音樂服務,包括國內的網易雲音樂,QQ音樂等等,當然也可以播放 NAS 里的各種無損音樂。理論上你可以在每個房間各放一台 Sonos 的音箱,然後在手機上控制每個房間播放不同的音樂。別笑,這是有應用場景的,你可以在父母的房間放辣妹子辣,在子女的房間放左手右手一個慢動作,而自已,也能清清爽爽的聽
本來 Playbase 帶光纖接口,我能接在電視上間接提升下看片兒時候的音效,哪裡知道小米電視尼瑪的把光纖接口都取消了,真不愧是「年輕人的第一台電視機」。
電腦桌面

我把以前本來買來接 iPod Classic 的 Sony PHA-1 接 iMac 上了,然後再接的 KEF X300A 。這對音響當時是在嚴鋒老師的推薦下買的,本來支持藍牙,但有線的音質顯然會更好,而且前面說了,我沒有桌面播放藍牙音樂的需求。
另外配上了 Hoder Audio 的懸浮支架後,音質提升非常明顯,可惜我這個桌子有點不對稱,左邊的主音箱離我的耳朵太近,所以聽音有點不均衡,現在暫時也沒辦法解決,只有等搬了新家再說了。
另外我還有兩副耳機,分別是俗稱「大饅頭」的森海塞爾(Sennheiser) MOMENTUM i 1代和當年爛大街的 beats solo HD 1代,前者有的時候接 PHA-1 在 X300A 播放不方便的時候用一用(小孩睡覺),後者則幾乎沒有什麼應用場景,耳罩都壞掉了,最近準備修理下給小朋友偶爾用一用。

最後
我經常在電視上看到每年掙上千萬的歌星影星就隨便用個 EarPods,不知道為什麼這麼不講究?也許音樂對他們來說也就是聽個響而已,但為啥不讓這個響能夠響得稍微更好一點呢?味覺視覺嗅覺聽覺觸覺,人活著不就是為了這幾個感官能夠有更好的享受麼?
音箱系統一向是玄學的重點災區,水電是不是比火電更好,幾十萬的一根音頻線是不是更讓你身臨其境,我不知道,我沒有聽過哪些誇張的產品。梁朝偉給劉德華說的「高音甜,中音准,低音勁」我也不知道是什麼樣的感受。其實對音樂來說,最重要的還是現場去聽,去感受。去年有幸在萬象城小酒館欣賞了一場新疆樂隊 LZ 表演的噪音音樂,真正是振聾發聵,還是那個觀點,好聽,並不是好;好,也不一定好聽。
另外,科技圈對 Hi-Fi 最有研究的是 360 的周鴻偉先生,這也從側面證明瞭愛聽音樂和人品並沒有什麼直接聯繫,所謂音樂圈的鄙視鏈,也並不存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