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pril 28, 2017

关于范雨素

关于范雨素

在大盘指数跌近 3100 点,人民币汇率即将破 7 的紧要关头,祖国大陆居然在热火朝天的讨论一个保姆的文字问题,各方人士粉墨登场,有选边站队的,有不置可否的,一时间好不热闹。这样的事情多久没有发生过啦,我们热衷于明星的私生活,房屋的限购令,小升初的政策,这个时候长篇大论的来讨论一个自称为「育儿嫂」的中年妇女的文学价值问题显得是多么的不合时宜和奢侈。可惜文学并不是是非数学题,可以通过辩论来获得正确的答案,可吸引这么多人来参与讨论,「文字」本身显然已经是胜利者,就从这个角度来说,范老师不说是万世之功,也算是善事一件了。

就我个人的观察,表扬甚至喜欢范雨素的,两极化相对比较严重,要么文学素养比较高,属于传统的知识分子群体,他们基本已经饱读各种经典文学,对目前市面上流行的网络文学痛心疾首,忽然出现这么一篇清新小文,自然非常激动,火锅吃多了上盘咸菜就是抢手货,这类人赞扬的当然不是范雨素的文字,而是文章里面显露的感情,是对文章里面所记录的「真实」的一种敬仰;而另外一群人就是文学素养相对特别低的,这类人估计什么汪曾祺,阿城听都没听过,阅读最长的文字是初中的语文课本,平时里喜欢追个热点,看个新闻,所以看见这么长一篇在朋友圈四处传播的文章,大家又都在夸,于是燥热的喊出了「祖师爷赏饭」这样的口号(我没搞懂祖师爷是说的文殊菩萨么?)。而不大喜欢范雨素的,就是中间这层半灌水响叮当的文艺青年们,他们在文学上有一定的阅历,小时候侵染过席慕容,汪国真,大一点追过王朔,梁晓声,王安忆,现在对大陆的文字往往看不上眼,书架上基本都是村上春树,毛姆,博尔赫斯这样的外国大拿。这种人对弥漫在《我是范雨素》一文中所谓的质朴毫无感觉,甚至有些厌恶,对国人动不动就「感动」了,又要迫切的呼吁关注弱势群体了这样的口号极其反感,自然而然不会太过喜欢这样的文章。

对生活最平实,真实的记录,当然是好事,可文学当然不限于此,那些神秘莫测的想象,那些痛彻心扉的悲伤,那些缠绵悱恻的矫情,这些都是文学真正的力量。前段时间世界读书日,大家都在讨论看书的益处,可看书最大的好处不就是没有好处么,这么纯粹的,私人的享受又牵扯上了利益,典型的舍本逐末呀各位亲。如果你天天在看 140 字的经典文学,被你舍弃掉的当然就是一整片茂密的森林,你天天听小苹果,凤凰传奇,忽然听到《成都》就惊为天人了,可世界上还有科恩,还有 Paul Simon 啊。

同样,关于现今社会的冲突,贫富差距的矛盾,一直都在那里,不需要一片文章来告诉你的生活和他们之间并无任何鸿沟。任何一个人群集中的地方,例如医院,火车站,菜市场,都有无穷无尽的故事在发生,他们的病痛,他们远在故乡的子女,他们的情感,都值得我们去了解,去关心,这个世界也许残忍得可怕,可至少,我认为是在慢慢变好的,再贫瘠的沙漠也有绿色植物的存在,一篇文章也就只能呼呼出三分钟的热情,剩下的时间呢?

真正值得关注的,是「正午」这本 Mook,寥寥几个编辑,作出了不少好的文章,但是绝大多数都淹没在 140 的海洋里面,这次出现范雨素这样的爆款也完全是无心所得,但好像也丝毫没有给他们的品牌带来任何的益处。类似的还有「大象公会」,「单读」,「读库」等等,他们坚持的非虚构叙事的这份媒体事业,才是真正值得我们为之关注并为之喝彩的。

另外,最后要说的是,一个育儿嫂的收入,说实话可能比一个三流文字工作者的更高,收起廉价的同情心吧,不要轻易的去判断,去评价,努力的提高自已,关心周遭的世界,Bob Dylan 老师说过,「一场大雨下来,有人感受到雨,而有人只会被淋得浇葩湿」,过好自己的生活,这就是对自己,对文学,对世界,最好不过的态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