去香港听演唱会

去香港听演唱会

上半年因为 LoLo 卢冠廷出了两张新专辑(其中一张是翻唱),一段和霍世洁合作的「一生所爱」表演视频流行于网络。不由得惊叹这样的歌声感天动地,唱尽了孽情的百转千回,新的版本加入二胡之后又平添几分厌世的哀伤,心有戚戚焉。无意中又看到6月便有 LoLo 在红磡的演唱会,便动了心思。于是各种订票,香港的电子商务系统实在落后,座位完全随机,怎么都选择不到内场,愤愤不平却又无可奈何。

去年元旦去台湾看陈升的跨年是早在遗愿清单上的项目,这次却是临时起意。第二次来香港又是碰到大雨,上次陪双子座去 Disney 也基本都在下雨,天湿人便不多,很多项目都是一玩再玩。这次入港之后感觉香港明显在走下坡路,或者说内陆在进步,他们却几乎停滞不前。不管是入关的登记服务,还是基础的网络设施建设,到酒店的 Check in,都感觉落后失效,远不如台湾亲切可人,再想到近期和大陆相互之间的隔阂和伤害,感觉也挺唏嘘无奈的。

闲着没事在附近的香港理工大学逛了逛。学校不大,和外界没有什么隔离,大门都没有,就这么随随便便进去了。里面大到每栋楼小到每张凳子都是一个香港老板的名字,坐下喝了杯水,麻雀在边上的桌上跳来跳去,天气闷热沉湿。香港就是这样,外面热得要死人,一进商场就冻得要感冒。在我看来,这同样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,作为服务部门,他们考虑的不是顾客真正的舒适性,而是用一种最最简单的方法,就是把中央空调温度开到最低,来应付了事。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和内陆出工不出力的各种服务相比,并没有显得高明多少。

IMG_2980
凳子上的捐赠人

IMG_2981
马路直接穿过学校

IMG_2989
凳子上的麻雀

IMG_2993
不能多说了

想去唱片行看看有没有心仪的黑胶,结果发现商场的电影院居然在放山田洋次先生的《家族之苦》,感觉真是赚到了。电影是高级的喜剧,最近我也在《光復社》里面推荐了这部影片。山田洋次以往的作品往往都是一些以小见大的题材,这次的作品却完全是一部轻松的小品。我边上一对至少六十多的观众看得笑嘻了,感觉真好。现场也没有什么电话铃响和儿童打闹的情况,真是非常愉快的体验。看完了在商场随便吃了碗拉面,妈的,真是我人生中吃过最好吃的一碗。坏处就是日后恐怕很难吃得下国内所谓的「日本拉面」了,很多年前有个哥们儿估计也有同样的感受,所以写下了「曾经沧海难为水」这样的诗句。

为了方便专门定了红磡边上的酒店。对我和夫人来说红磡几乎都是神一般的存在,小时候在电视上看过多少演唱会,圣地一般,以致我一直都认为红磡是个体育场,结果其实红磡只是俗称,官方应该叫做「香港体育馆」。不过进去之后发现特别大,网上查了下资料,最多可以容纳12500人,固定座位就有10500。在等待开场的时候内场一阵欢呼,不知道是谁来了,不少人都去合影,还以为是某个明星,散场的时候在恰好外面遇到,不认识,估计是什么政治人物。

IMG_2979
香港体育馆

IMG_2998
红磡的内场

我看的6月10日的第一场,观众以中老年居多,当然也有像我这样的青年人。演出就不多说了,现场的感受就像虚拟的性爱永远代替不了真枪实弹一样。在我个人看的十几场现场演唱会中这场的音乐性当是最高了,LoLo 唱歌永远给人一种举重若轻的感觉,那些抑扬顿挫都是生活里面的起起伏伏,一首歌过去,一生也就过去了。重量级的嘉宾是徐小凤。从现场观众一片欢声笑语来看,小凤姐也是插科打诨的一把好手,可惜粤语听不懂,包括演唱间隙卢冠廷的串场,都一句没懂。大陆金曲「一生所爱」明显在香港人民心中并没有什么特殊感情,到是一些老的电视电影插曲他们都会跟唱。中间还有一些年轻的嘉宾,比如张敬轩和曾经参加过内地的选秀节目的Robynn & Kendy,感觉 LoLo 在提携年轻人方面,真是不遗余力。

IMG_3004
演唱会的舞台

能在现场听到这样一场演唱会当然会有那种「人生终于圆满了」的感觉。边上的中老年观众看得也很开心,隔壁有个年轻仔应该是 LoLo 的死忠粉,几乎每首歌都在跟唱。中途起来上洗手间,看见中层专门为残疾人准备的观看区域挤满了坐着轮椅的观众,终于感动叹服了一下资本主义的服务。要不是第二天晚上有香港的朋友约饭,我就现场买票连听两场了,结果第二场的嘉宾是 Andy Lau。

上次来的时候因为不是赛马季(7月8月因为天气太热,人倒是没事,几千万的马受不了),没有看成赛马,于是第二天专程去补了遗憾。香港一共有2个马场,沙田和跑马地,我去的是沙田。一进去就又被震惊到了,几乎全是大爷在下注,感觉年纪真是大了,爱好全是些老年组的兴趣。由于不知道怎么下注,错过了玩几把的机会,代入感也就不是太强,但是当赛马临近终点冲刺时周边港人的起身振臂呼叫,莫名也就激动起来。

IMG_3017
超级长的直道

IMG_3020
还是在下雨

IMG_3023
内场下注的人们

晚上和朋友约了在海港城吃饭,因为人太多,换了另外一个地方,结果因祸得福。他带我们去了海港城边上巷子里的一家 Jazz 吧,不得不感叹当地确实要有地陪才能找到原汁原味的地方。酒吧很小,装修也没什么特色,演出舞台就占掉三分之一,服务员全是只会英语的菲律宾朋友,但牛排好吃,酒也好喝,黑人白人挤在一堆,在里面点很少的酒等着听 Jazz,我们吃了几百块感觉都是高消费了。

IMG_3013
酒吧里的鬼佬

这次来香港,香港也变成了一个大工地,好多地方都在大兴土木,地铁边上轮子的支持者和抗议者一如既往的和平相处,商场里也如内地一般开设着各种培训学习班,好像香港正失去本来的特色而仿佛在变成别人所希望的那个样子。

IMG_3009
闪避球还行

IMG_3010
大工地

IMG_3008
还是大工地

IMG_3014
安老院